星期日

莱姆病-人兽共患的虫媒病

来源:九月九博客
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莱姆疏螺旋体病。1900年欧洲的皮肤病文献中已有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的记载,190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也开始有类似的病例报告。1975年又在该州的Lyme镇发生“Lyme关节炎”,后被命名为莱姆病。1982年莱姆病的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被分离出。
  莱姆病是一全球性疾病,已有50多个国家发现莱姆病例。国内于1985年在黑龙江海林县首次发现,1988年分离到病原体。至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莱姆病的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有两个感染高峰期,即6月和10月,其中以6月份最明显。发病以青壮年居多,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莱姆病主要是通过硬蜱而传播,被蜱叮咬后约有1%左右的人发病。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动物较多,包括鼠、兔、蜥蜴、鹿等野生脊椎动物及狗、马、牛等家畜,最近研究表明鸟类也可携带硬蜱长距离传播。
  分期
根据病程莱姆病可分为3期。一期为局部损害,即ECM,是莱姆病的标志,常在蜱叮咬后7~10天后出现。患者伴随ECM出现全身不适。二期为播散性感染,在感染几周或几个月后发生,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受损为主,常见的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面神经麻痹、脑膜炎、周围神经炎、精神异常等。三期为持续性感染即晚期感染,多在疾病发生1年后发病,以关节炎、慢性萎缩性皮炎、进行性脑脊髓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人可仅有一种病期,也可具有3个病期。  
诊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关于莱姆病的诊断标准有下列5项:(1)有慢性游走性红斑;(2)短暂或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关节肿和关节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颅神经根炎(特别是面神经麻痹),神经根炎,脑脊髓炎;急性起病的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来源九月九博客)(3)流行病学暴露史,指发病前30天内曾到过树林、灌木丛或草地等潜在性的蜱栖息地;(4)曾去过流行区,指既往该地区至少有2例莱姆病确诊病例,或有蜱叮咬史者显示有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5)实验室检查:从感染组织或体液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或从血清、脑脊液(CSF)中检测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有增加,并排除了梅毒和已知可引起假阳性的生物学原因。具备上述5项中3项或3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莱姆病。
  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患者预后一般良好。早期病变选用阿莫西林、或多西环素、头孢呋辛酯口服。中期或伴有较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心肌炎者,应先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或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注射,待症状缓解后再改为口服制剂。一般疗程为2~4周,持续感染者,必要时也可应用第二疗程。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制订出莱姆病治疗指南,2007年5月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布的最新神经系统莱姆病循证治疗指南则更详细地阐明了治疗的原则。

没有评论: